主題文章 · 一

沿著頭前溪,一場關於水的旅程

編輯|高永翰        攝影|張郁卿

水與我們息息相關,生活中的飲食、洗漱、清潔等皆圍繞著水而展開。近年氣候變遷,臺灣缺水已不再是新聞,如果不珍惜乾淨的水源 ,最後承擔代價的仍是我們。
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之後簡稱「 主婦聯盟」 ) 理事主席彭桂枝老師, 透過合作社致力於提供民眾購買有機農產的通路,同時也讓農民有更多外銷的窗口。彭老師出生 、 成長並深耕於新竹 ,因緣際會下加入捍衛新竹乾淨水源的組織 ,社團法人臺灣乾淨水行動聯盟 (之後簡稱「乾淨水行動聯盟」 ) ,以頭前溪為主角,展開一場為水而戰的旅程。



緣起 : 垃圾大戰

臺灣垃圾量逐年增長,各地卻面臨著焚化爐退役的困境。垃圾焚燒量不足、焚燒後產生的底渣如何處理等迫在眉睫的問題,促使了垃圾大戰在新竹縣市上演。

隨著底渣數量的上升,作為飲用水源的頭前溪上游淪為棄置底渣的場域。底渣造成的垃圾山引起新竹縣議員周江杰的關注,周議員希望能與荒野保護協會協作,共同處理飲用水源遭垃圾汙水汙染的現況。荒野的議題小組回應了周議員的合作邀請,著手廣募成員時邀請彭老師加入,於是彭老師與荒野的夥伴們從垃圾山議題出發,創立了乾淨水行動聯盟。

頭前溪 、 垃圾山與工廠

新竹縣市的水域由多條溪流架構而成,自工業發展後每條溪流各司其職,就功能層面而言,供應新竹地區絕大部分飲用水的頭前溪,與人民生活最為息息相關 。

乾淨水行動聯盟應周議員的要求,開始關注頭前溪上游的兩條支流 ── 上坪溪與油羅溪,然而實際踏查後發現除了垃圾山荼毒河流,位於竹東鎮溪流周遭的半導體工廠非法排放廢汙水更是棘手的問題 。 在油羅溪下方與頭前溪匯流之處,有一原為鄉村工業區的聚落,隨著茶、果醬等初級加工物生產的停擺,半導體與電鍍的相關產業開始進駐,加上在工業技術研究院周圍更多的工廠,讓聯盟意識到要真正改變頭前溪有更長的路要走。

半導體產業為重汙染產業,最後一道使用清水清洗面板的製程會產生重金屬廢水。根據《自來水法》,難以被環境分解的重金屬不能排放至水質水量保護區。然而,由於地方政府未與中央政府的法規確實對接,讓許多工廠能技巧性地躲過環境評估;另一方面,《自來水法》雖禁止工廠設立,地方政府卻得以「基於民生之必須」為由提供建設的正當性,法律漏洞更加劇了工廠肆意進駐的亂象。聯盟因此開始將重心轉往推動管制廢汙水的排放。

我們要喝乾淨水

乾淨水行動聯盟起初向監察院申請調查非法開設的工廠,地方政府也因為明顯的缺失被糾舉,當時聯盟向地方政府提出訴求,希望政府協助不符合規定的工廠轉移至正確的區位,並建設完整的汙水處理系統以負擔已經產生的環境成本。與全國熟稔環境議題的夥伴連結,加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團體的回饋,讓彭老師所屬的乾淨水行動聯盟發覺推進公投的必要性,從法律層面解決問題,讓頭前溪回歸「正確的位置」。

參與民眾擺出「我們要喝乾淨水」
圖片提供|彭桂枝 老師

公投 : 與政府 、 竹科的交涉

乾淨水行動聯盟推動「新竹市喝好水公投」以促進新竹市《廢汙水管理自治條例》的訂定,期許成立一個由民間學者、專家、政府單位等組成的審查委員會,作為廢汙水排放的最後一道防線。

公投通過於2021年12月18日,並順利獲得中央政府的審查批准。然而,通過的地方公投是在新竹市,法案已制定,但由於掩埋場在新竹縣,市政府無法作為;縣政府則因通過公投的並非新竹縣,態度消極。在立法之際,新竹縣政府以「受到限制」為由不斷干預立法進度,導致目前仍處於草案階段,至今法案無法履行。彭老師也說到,事後曾想再推動新竹縣的地方公投,但當時正值疫情,推動困難。因此,解決縣政府的技術性拖延成為聯盟日後的挑戰。

雖然地方政府態度消極,但不影響乾淨水行動聯盟與竹科的協商,希望能降低一級水體的使用量。由於企業拓展全球市場需因應國際的環保趨勢、標準,加上環境部的施壓,促使竹科將產生廢汙水的製程從頭前溪上游移至園區內,並建構完善的廢水處理系統。近期台積電因應興建2奈米廠的需求,提出一天12萬噸用水量,然而12萬噸大約能供給48萬人民使用,用水量非常龐大。不過聯盟與資方談判成功,讓台積電將用水量下修至9.8萬噸。另一方面,聯盟要求竹科控管半導體上、下游製程,將一天的用水量由1440噸減至980噸。

台積電、竹科發展半導體產業需要極為大量的用水,加上近年氣候變遷,導致上坪溪水量不再豐沛,聯盟開始構思其他方法供給足夠的水源,一個大型運水計畫也因此開展。沿著台三線建構水管,將石門水庫的水搬運至上坪溪取水口,接續通過寶一與寶二水庫,最後送達科學園區,希望能將水源一滴不漏地運至竹科。

巡守隊 : 社區大學的參與

除了推動公投以及相關事務,乾淨水行動聯盟與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新竹縣竹北社區大學合作,聯手成立溪流巡守隊,分別觀測汀甫圳與豆子埔溪。然而巡守隊運作的瓶頸浮現,從社區大學募集的夥伴多為銀髮族群,操作檢測儀器對長輩們是個挑戰。除此之外,自公投通過後,縣市政府獲得預算能夠在關鍵的河川汙染點進行24小時監測,因此不再需要巡守隊定期觀察河川,導致巡守隊的活動範圍再次縮減。

巡守隊最初的願景是希望能達成公民科學素養的累積,目前多數社區大學的夥伴採集水體後便送驗環保局,環保局不會告知檢驗結果導致目標無法落實,因此將轉向跟高中端合作,協助高中學生現場操作儀器、蒐集數據,以學校為場域,不斷累積資料就能夠打造河川完整的變化紀錄 。

彭老師導覽頭前溪

《生命之川 ── 螺》 : 設計的介入

《生命之川 ── 螺》為乾淨水行動聯盟出版的觀察手札,包含頭前溪生態中各品種淡水螺的精緻繪圖,以及在有、無檢測儀器的情況下,解說如何觀察河川與數據蒐集。聯盟的初衷是希望讓一般民眾只要帶著手札,就能自己走讀溪流並從事簡單的觀測。

新竹縣休閒生態發展協會由一群熱愛釣魚的夥伴組成,多年的釣魚經歷讓成員們目睹了河川生態的巨大改變。協會在組織逐漸茁壯的歷程中累積許多很有價值的元素,只可惜沒有一個適當的載體傳達知識,以此為契機協會向聯盟提出合作,並誕生了《生命之川 ── 螺》。

手札的製作是多方投注心力的結晶,向主婦聯盟申請的公益金、新竹縣休閒生態發展協會提供的生態知識與調查結果、乾淨水行動聯盟使用微距鏡的精美繪圖,讓手札能忠實呈現淡水螺的美。

第一批印製的手札贈送給捐款者,而後約 500 本的手札多提供學校使用。起初聯盟期待告知老師們如何使用手札後便能運用於教學,然而使用的頻率不如預期,即使找到使用機會也仍需仰賴聯盟志工的教學。另一方面,拿到手札的讀者多用於收藏,並未確實發揮效益。《生命之川》系列第二冊《生命之川 ── 魚》已開始繪製,要達成手札能像種子般不斷擴散的願景,重新定位、重新設計與讀者的接觸點是聯盟不可避免的挑戰 。

圖片提供|我們要喝乾淨水行動聯盟 林心昀 理事

近期活動 : 以教育為切點

「新竹市喝好水」公投的成功仰賴於乾淨水行動聯盟的全力以赴,推動公投的四年間總共募資60萬新台幣,雖得到13萬的同意票數,但也讓聯盟的媽媽們筋疲力盡,因而將聯盟的發展重心移往與教育端的合作。

乾淨水行動聯盟透過主婦聯盟深入頭前溪沿岸的國小,並透過繪本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低年級使用繪本《山上的水》,講解水從何而來;高年級使用繪本《奔流之河》,帶領孩子了解水與日常生活的關聯。 高中端的合作對象為義民高中、竹東高中、建功高中,聯盟協助地理、生物、化學老師們將環境議題融入到課程中。

帶領學生認識溪流
圖片提供|彭桂枝 老師

回顧與展望

乾淨水行動聯盟全力推動公投、成立巡守隊、出版手札,不斷與市府和竹科溝通,跟各種教育單位合作,不僅是為了環境保育,更是想將飲用乾淨水源的權利還給民眾。

彭老師事後回想,雖然一切始於周議員提出的垃圾山議題,但溪流如同流遍全身的血管 出了問題不可能只關注特定一小段,也要檢查周邊的臟器,關注垃圾山與水質水量保護區作為飲用水源的狀態。彭老師也說,人民在頭前溪的沖積平原周邊運用溪流種植稻米、蔬菜,使頭前溪如母親般孕育著我們、孕育著土地上的一切。同時,人們廢污水管理不周,排放回溪流的行勁,就像是讓河流母親照單全收孩子們的惡行惡狀。

乾淨水行動聯盟未來有待完成的目標,包括積極追蹤《廢汙水管理自治條例》的立法進度、設計《生命之川》第二冊、繼續與教育單位合作,這是一趟還在進行中的旅程。這些時日讓彭老師最印象深刻的走讀活動,是聯盟在頭前溪近乎乾涸的河床上動員各組織的夥伴,一起排出「水」的字樣。起初認為不會很複雜,但到了現場才發現有許多大塊的水泥柱需要搬動,並且從高空拍攝至少需300人才能排成完整「水」字。

籌辦過程的不易顯示出「攜手守護頭前溪」的決心,這個議題要成功推進真的需要一群人共同努力,大家都只是默默無聞卻願意耕耘的人,由夥伴們排成的「水」字讓彭老師想起了聯盟的本質。除此之外 ,無論是巡守隊的阿公、阿嬤,還是沿岸高中的學生們,出動任務時的畫面真的很美,每一張的臉孔堆砌成點點滴滴,讓整個行動能繼續向前邁進,帶來的是無比的感動。

圖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 新竹分會親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