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地方、歸於地方的洄游行動

總編輯的話

賴雯淑|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六燃博物館計畫主持人

《燃後》小誌從策劃、採訪、寫稿、編輯、排版、印刷一直到出版,都由應用藝術研究所的同學執行,是學生以出版作為藝術實踐的路徑,從校園走入地方,開始去關切和理解所在土地與非人物種。亦即,拋開人類中心主義,將自身作為節點,進行橫向連結,學習以廣袤與微觀的雙重視角,多維多層地看進世界。透過觀察、記錄、訪談環境生態的現況以及歷史和生活故事,讓在地議題融入小誌內容,展開地方性、公共性的對話,逐步理解在地,想像未來。

本期以頭前溪生態流域具地方公共性與人文紋理的生態環境議題為主要內容,通過文字書寫和圖文創作,讓本期小誌獨具特色,並能與地方真切對話,讓我們自身與所在之地產生臍帶關係,彼此照護,映照身土不二的緊密性。我們對《燃後》的最大化想像是:透過小誌出版行動來縫合地方文化、生態與歷史脈絡斷裂脫節的現象,同時也期許這是一種「連結地方、歸於地方」的文化永續創生行動。如同黃瀚嶢是透過環境來書寫,而《燃後》編輯群則是透過出版作為藝術介入,兩者都期許能逐漸成為攪動價值軸線的在地人。在新竹六燃的脈絡下,我們關注頭前溪流域的生態,採田野走讀扣合田野訪查、生態創作作為本地與非本地人的洄游路徑。這條洄游之徑指涉我們如魚兒般洄游溪河,而本次出刊即是孕育和傳承的行動。

新竹六燃的前世今生和頭前溪流域的生態發展,猶如 DNA 雙股螺旋體,交纏出新竹的文化歷史、獨特生態場域與高科技環境,也建立起群體的地方感與認同感。我們知道,珍稀物種霜毛蝠的保育棲地就在六燃大煙囪廠房的煙道口,以及附近仁愛國宅公寓的鐵皮屋頂縫隙中。這裡是台灣目前唯一發現的霜毛蝠物種的棲地,在每年清明節到中秋節(約 4 月到 10 月之間)的生育期,霜毛蝠每日傍晚都會從大煙囪飛出,沿著頭前溪一路,在綠帶中覓食、喝水,一直飛到頭前溪出海口才會折返。所以,頭前溪不僅攸關新竹在地民生飲用水、工業用水,也是各種陸地動物、鳥類、魚類,以及植物的生態系的源頭。其中,霜毛蝠的飛行路徑從大煙囪沿著頭前溪,一直到出海口,把地處在太平洋上的福爾摩沙美麗島,以完美的飛行姿態,勾勒出流暢的圓弧線。牠的飛行,就是台灣日治史、眷村文化史、現代科技史,是從殖民統治到自由民主治理的一個活隱喻、活故事。

對於「人與非人之物」纏繞關係的認識,有必要從身處的地方開始。洄游頭前溪、洄游六燃即是「成為在地人」的一種進行式,在不斷來回踏查的過程中,「外來者」與「在地人」這兩種感受交替出現;我們以最柔軟的姿態與穩健的腳步,持續地關照這片土地與淌流其中的溪流,以及其所滋養的物種。被頭前溪和新竹六燃環抱著,我們非常期待「成為在地人」⸺這個向下深耕,又朝向國際的過程。

日本禿頭鯊因頭很圓,
就像光頭的和尚,所以又稱「和尚魚」。
牠們吃石頭上的藻類,
而且每年都洄游頭前溪,就如和尚般苦行似的。
本期《燃後》小誌的封面、插圖以「日本禿頭鯊」
作為頭前溪生態的代表生物,其洄游的特性呼應本期的精神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