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群

林有潼

因學業來到新竹,才得知了六燃這段關鍵的臺灣史,震撼於此前的自己居然對此一無所知。前後加入六燃觸媒工場紀錄片團隊、六燃小誌團隊,盼能在實踐中加深理解,思索作為創作者的自己能做些什麼。


高永翰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高雄人新竹讀書,維持半年返家一次的頻率。雖然已經在新竹生活五年,但還是會常常不知道要吃什麼,還是會覺得在光復路騎車很危險。目前仍在尋找自我的階段,過去致力於視覺設計、互動設計之創作實務,以「設計師」自稱始終遙遠,暫且享受創作的當下,認為有能力實踐自己的美學是很幸福的事。


張郁卿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經歷了高雄與臺北的生活後搬到新竹短短兩年,沒想過自己會喜歡上吹風的日子,以及與竹塹的城隍爺保持聯絡。關注藝術家的書,也沈迷陶與器物。期待藝術帶給臺灣人無盡的刺激與自由的想像,同時不忘自己身在何方。


張雅捷

就讀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在板橋生活了23年,登陸新竹即將滿一年,還在適應被風吹的日常。對於新竹的一切,還處於蒐集碎片的階段,每週在板橋新竹間的火車往返、每日騎車前往學校的景色積累成屬於自己的新竹印象。跟著六燃小誌團隊,又更加認識了新竹這塊土地不一樣的樣貌,逐漸地擴大新竹印象拼圖。


彭佳筠

不會客語的客家人,從台北台中通勤新竹上課的研究生,對新竹的認識是從一趟又一趟的客運開始,在車輛要下駛到光復路之前都會先從頭前溪上方經過。曾以為與這塊土地緣分不深,來到交大加入了《燃後》小誌團隊,才發現新竹的過去是臺灣人共有的根,慶幸自己能夠有機會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場域。